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237期】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月亮被视为“美”的象征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意象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存在特殊的感情
也有着不断地探索和追问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楚辞·天问》中问道
夜光何德,死而又育
厥利维何,顾兔在腹
“诗仙”李白
在《把酒问月》中问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坡仙”苏轼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问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洪平斋
在《官舍见月》中问道
问月从何来,天梯几何级
辛勤度参井,万里远相及
方巨山
在《哨遍·其一·问月》中问道
月亦老乎,劝尔一杯,听说平生事
吾问汝,开辟自何时
有乾坤更应有尔
年几许
孙承恩
在《问月》中问道
一从开辟有天地
不知尔月还与天地先后来何时
同日在天作两目
何为行天有迟速
屈原、李白、苏轼、洪舜俞、方岳、孙承恩分别对月亮发起了追问和思考。其实除了这些诗人、词人,还有许多古之先贤均对月亮进行过思考和发问。
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集中在:月亮到底是从何而来?存在了多久?这些诗、词均反映了古人对月亮和星空的探索和追问。
问水水不语,问月月不言
举杯问月月不言,风吹海水秋无边
月亮既然不能言语
那么答案只有留给我们自己来探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了回答古人的疑问,以及满足相应的科学研究需求。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样品舱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带回1731g月球样品,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
这些月球样品意义非凡。利用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g月球样品,可以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如:解密月球晚期火山活动;研究20亿年前月球是否存在磁场;探索中纬度太空风化作用有何不同;探究月球内部是否有水;还可以利用样品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来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进而给月亮测定年龄。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左图:岩石;右图:月壤)
通过这些研究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回答
“月从何来”
“月亮年几许”
“尔月还与天地先后来何时”
“青天有月来几时”等问题啦
小编不禁感叹
古人的智慧和中国航天的力量
以今日之航天探索
解古人问月之惑
岂不美哉!快哉!
对月球和星空的探索是无止境的,2024年是中国航天的关键之年,也是探月立项的第20个周年。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一环”,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六号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
鹊桥二号中继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同时,嫦娥六号任务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球样品实验室分析研究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
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2024年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于15时24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祝贺嫦娥六号
小编相信
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
和航天人的不断探索
我们终有一天能够回答
古之先贤对于月亮的思考和发问
进一步揭示月球的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
从而加深对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理解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航天人将坚持不懈探索星空
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
解古人之惑,答今人之疑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原标题:《从“问月”到“探月”,我们从未停止追寻与探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