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成立后,第四镇被改组为陆军第四师,杨善德升任师长,荣授中将军衔,成为北洋政府中最高级的将领之一。1913年,南方爆发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杨善德和冯国璋一道前往南方镇压反袁力量。在南京,冯国璋下令进攻南京的反袁军,同时指派杨善德派兵进攻上海。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南京和上海的反袁势力迅速被击溃,杨善德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被任命为松江镇守使,晋升为上将。
1915年,袁世凯的亲信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陈其美暗杀,袁世凯决定合并上海与松江的镇守,使设立了淞沪护军使。杨善德被任命为淞沪护军使,卢永祥为副使,何丰林为上海守备司令。此时,上海和江苏的控制已经牢牢掌握在杨善德手中,成为了地方的封疆大吏。他在上海和江苏大力镇压反袁势力,而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在筹划策反上海的肇合号军舰起义。
孙中山计划通过策反上海的海军舰只,发动起义并进攻上海制造总局,但两艘舰船——应瑞号和通济号的舰长却始终无法做出决定。杨善德与北洋海军司令李鼎新联手,用重兵围攻肇合舰,并通过暗中收买应瑞号和通济号的舰长,使他们加入进攻肇合舰的行列。最终,肇合舰上的起义部队在围攻中遭遇惨败,起义失败。因其在上海镇压起义有功,袁世凯称帝时封杨善德为一等伯爵。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杨善德在上海和江苏严密防范反袁部队。袁世凯去世后,杨善德便投向了段祺瑞的阵营,成为了皖系军阀的一员。1917年1月,浙江发生内斗,时任浙江督军的吕公望因无法控制浙江的其他地方实力派而被撤职,段祺瑞趁机任命杨善德为浙江督军,齐耀珊为省长。
杨善德迅速带领一支部队前往浙江,接管该省。他决定通过维持原有的官员阵容,确保政局平稳,而为了避免浙江再次陷入动乱,他缩编了杭州的原有军队,并成功让自己的部队顺利接管了杭州。为了确保民众不受扰乱,杨善德下令严禁军队骚扰百姓,违者将面临重罚。由于他的有效治理,浙江的局势得以相对稳定。
同年,张勋发动复辟,杨善德坚决拒绝认职,并积极支持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派兵进攻张勋的老巢——徐州。7月,杨善德的参谋长赵禅遭刺杀,杨善德心情沉痛,立即下令对杭州实施戒严,并亲自担任戒严司令,严厉打击革命党人。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公开与段祺瑞政府对抗。浙江的革命党人在宁波发动起义,并宣布独立,蒋尊簋率兵进攻曹娥江地区。杨善德迅速派遣童保暄带领部队前往镇压。然而,童保暄与蒋尊簋有私下联系,准备联手起义,杨善德意识到这一点,便在童保暄的部队后方部署了炮兵和机枪队,监视他的动向。最终,童保暄的部队成功击败了革命党军,宁波起义失败。
1918年1月,段祺瑞决定对南方军阀采取武力措施,但冯国璋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杨善德与其他皖系军阀联合,迫使冯国璋同意出兵南方。杨善德派遣童保暄率兵进攻广东,然而,童保暄的部队中有一名团长陈肇英悄悄投奔了广州政府,率领全团起义,成为了浙江护法军的师长。由于陈肇英的叛变,童保暄部队元气大伤,最终不得不撤退至厦门。
几个月后,童保暄因病去世,杨善德给予了他家人丰厚的抚恤金。1919年8月13日,杨善德在浙江督军的职位上去世。若不是因病去世,杨善德也很难继续担任浙江督军。因为在接下来的直皖战争中,皖系军阀最终被直系打败,段祺瑞也因此下台,皖系的辉煌时代随之终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