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结盟是一种庄严且神圣的仪式,而其中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环节便是“歃血”。很多人可能听过“歃血为盟”这个说法,但对“歃”字的读音和含义却并不熟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字的来源、含义以及它在结盟中的重要作用。
“歃”的读音与释义
“歃”字的正确读音为【shà】,与常见字【煞】同音。
“歃”字的基本含义是饮、微吸,尤其是指古代盟誓时饮血或用血涂抹嘴角。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将血饮下去,还是只在嘴上涂抹,都可称为“歃血”。
这种行为带有强烈的仪式感,象征着盟约双方用血液建立不可违背的誓言。盟誓者要么饮牲血,要么将牲血涂于口旁,以示忠诚。
《史记》就有这样的记载: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史记》
意思是:诸位在堂下歃血结盟。
这种仪式不仅是象征性的,更被古人认为是一种契约行为,一旦结盟,就必须信守承诺,否则会遭受天谴。
《说文解字》中对“歃”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歃,歠(chuò)也。”
“歠”是“饮”、“吸”的意思,说明“歃”字的核心含义就是微微吸取液体,在盟誓仪式中特指饮血的行为。
从字形来看,“歃”字从“欠”,杀声。“欠”表示口、出气、吸饮的动作,与嘴部有关;“杀”是声旁,用来表音,暗含血的意义。
因此,“歃”就是一种与嘴、吸饮相关的动作,特指古人盟誓时的“歃血”。
《康熙字典》中对“歃”字的解释
《康熙字典》收录了“歃”字,并进一步解释了它的用法:
“歃,盟者以血涂口旁曰歃血。”这说明“歃”字不仅仅是“饮血”,还可以指用血涂抹嘴角,强调盟誓的仪式感。
例如:
《国语·吴语》记载:
“乃退就幕而会,吴公先歃,晋侯亚之。”
意思是:吴王先歃血,晋侯随后跟进。
结盟为什么要“歃血”?
在古代,血液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具有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血液能够见证承诺,违背誓言的人会遭到惩罚。
《淮南子·齐俗》提到:
“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
意思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结盟方式,比如胡人用弹骨(割骨刻誓)、越人契臂(在手臂上刻字),而中国人则用歃血,但无论形式如何,盟誓的核心都是信守承诺。
除此之外,《谷梁传》也提到:
“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意思是:“鲁国与其他国家举行了十一次“衣裳之会”(即礼仪性的盟会),但从未有过需要“歃血”才能达成的盟约,这说明彼此之间的信任非常深厚。”
这里强调了,不歃血的盟约往往更可信,说明“歃血”虽然是一个庄重的仪式,但如果盟誓者之间信任度很高,甚至不需要这一仪式。
如果你穿越回古代,你会愿意歃血结盟吗?
“歃血为盟”是古代人表达忠诚和信任的方式,而今天,我们虽然不再用“歃血”来建立承诺,但契约精神和信守承诺的价值依然被社会所推崇。
那么,如果你穿越回古代,需要和别人结盟,你会选择“歃血”,还是像越人那样“契臂”(在手臂上刻字),或者干脆来个“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